“我女儿才23岁,竟然会得乳腺癌,当时得知这个诊断结果,我们全家感到既意外又怀疑。”近日,市民黄女士陪已经做完手术的女儿回医院复诊,感慨地说,幸亏及时发现、及时手术,尽可能把对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。
“近年来乳腺癌正越来越多地盯上年轻女性,40岁以下人群占比明显提升,每年都会有好几例20多岁的年轻患者,科室今年接到最年轻的一例乳腺癌年仅21岁。”金华市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副主任汪帆告诉记者,乳腺癌的年轻化与生活习惯大有关系。
01乳腺癌盯上年轻女性
上个月,25岁的市民小李为了备孕去做了一次常规体检,当地医院给出的B超报告提示左侧乳房有一个2厘米的乳腺结节,诊断为3类结节。一般来说,1至3类的结节良性居多,不过小李不放心,又到金华市妇幼保健院挂了汪帆的号。
“这个结节形态很饱满,还是比较异常的,考虑到她接下来备孕、妊娠要比较长时间,为了避免意外,我们建议她进行局麻切除,切除后的病理化验证实的确是乳腺癌。”汪帆说,后来医护团队又为她行保乳根治术,后续再配合放疗、内分泌治疗等,目前患者状况良好,预计再等两年可以将备孕重新提上日程。
作为女性“第一健康杀手”,乳腺癌每年在我国的新发病例达42万,死亡人数达12万,在全球范围内乳腺癌发病率仍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且逐渐年轻化。
在我国,乳腺癌发病年龄比欧美国家提前10岁左右,呈现出45岁至75岁的持续高发态势。“45岁后乳腺癌高发,并不意味着年轻女性就拥有乳腺癌的豁免权,从临床实践看,我们近3个月接诊的患者中,40岁以下的已超过10%。”汪帆说,值得关注的是,不到30岁,没有结婚生育的年轻女性患乳腺癌的也有不少。
02这些因素 使患病人群年轻化
乳腺癌的发病因素中,遗传因素不可忽视。研究表明,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有BRCA1/BRCA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,患乳腺癌的几率会明显高于普通人群。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发病率通常也比普通人群高。
除了不可控的遗传因素外,月经初潮早、绝经晚这类行经期较长的女性也更易中招。此外,激素治疗、长期激素紊乱会导致乳腺癌发病率增加。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一大高危因素,如高脂饮食、肥胖、过度饮酒、缺少锻炼等。
乳腺癌是气出来的,这一说法或许并非空穴来风。“乳腺是内分泌的靶器官。”汪帆介绍,对于城市女性来说,快节奏的生活、职场竞争压力等使得熬夜、晚婚晚育等越来越常见,对女性内分泌的正常运行产生一定影响,成为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原因。
03拒绝焦虑 不要自己“瞎解读”
“医生,体检报告说我左乳有个1厘米的结节,算不算大?要不要紧?”昨日,市民黄女士忐忑地走进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妇科诊室。当时,诊室外排队等待的患者中,也有不少和她一样因体检报告而忧心忡忡的女性。
据了解,很多女性朋友在体检发现乳腺结节后都会先自行网上搜索信息,把自己吓得不轻。“大多都是良性结节,大家不要自己‘瞎解读’,自己吓自己。”汪帆说,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外,乳腺癌最重要的是早诊早治。早期乳腺癌不一定出现明显症状,自检可能难以及时发现,因此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是必不可少的。
根据2022年CBCS指南(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《乳腺癌诊疗指南与规范》),对一般人群和乳腺癌高危人群分别提供如下筛查建议:
一般人群:
20-39岁:虽然指南不推荐对该年龄段人群进行如下筛查,但随着乳腺癌年轻化趋势,建议可进行每年1次的超声检查。
40-70岁:推荐每1-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。对致密性乳腺(乳腺x线检查提示腺体为c型或d型)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。
70岁以上:筛查频度推荐每1-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。
高危人群:
1.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,具有如下任一条件:一级亲属有乳腺癌成卵巢癌史;二级亲属50岁前患乳腺癌2人及以上;二级亲属50岁前患卵巢癌2人及以上;至少1位一级亲属携带已知BRCA1/2基因致病性突变;或自身携带BRCA1/2基因致病性突变。
2.既往诊断为乳腺不典型增生;或小叶原位癌。
3.既往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。
4.根据Gail模型计算末来5年羅患乳腺癌风险≥1.67%。
推荐:提前进行筛查(小于40岁),每6-12个月进行筛查,筛查项目包括乳腺x线检查、B超、MRI、乳腺体检等。